2.成果转化目标。到2015年,重点转化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成果260项,奖励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转化项目20-25个,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0-15家;新培育20个以上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开发新产品500个;重点建设转化示范基地200个,示范新品种500个、新技术和新模式500项。
3.技术推广目标。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60%以上;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达到8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2亿亩以上,中试推广畜禽新品种250万(只、套);新增10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45;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亿人次。
三、优先发展领域及方向
(一)生物种业领域。
1.粮经作物品种。广泛收集国内外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大有利基因的发掘,着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重点选育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和蔬菜、果树、棉麻等经济作物新品种。
2.畜禽品种。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畜禽品种优势和特色遗传资源,培育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畜禽新品种或配套系,重点培育良种奶(肉)牛、瘦肉型良种猪、羊、优质肉(蛋)鸡等品种或品系。
3.林木品种。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林木种质资源,经过筛选和认定,规划建立一批优质林木种质资源收集圃,努力选育出速生、优质、抗逆和高效的用材林树种和经济林新品种,为我省生态安全和林业产业发展打造种业基础。
4.水产品种。开发利用长江上游名贵稀有鱼类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遗传资源,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突破性养殖新品种、特色品种,开展新品种配套技术的创新研究与示范推广,重点选育长江上游具有自然种质资源的珍稀特有鱼类新品种和冷水性、亚冷水性鱼类新品种。
(二)作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领域。
1.粮食作物。以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创建为载体,综合利用育秧(育苗)技术、定植技术、土壤保育技术、机械化技术、肥料运筹与经济施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重大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测试诊断技术等技术创新集成,推广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和特色品种,集成轻简节本增效技术,研究示范增产增效新模式,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调整,促进种植业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
2.经济作物。实现经济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高经济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重点促进茶叶、特色水果、特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品种改良、产品处理、产业化加工,提高产业化水平。
3.耕地保育。攻克中低产田土改造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土壤修复保护与快速改良、土壤肥力提升、镉等重金属污染治理、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建立适合我省不同地区农业特点的耕地质量保育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耕地地力提升、灾毁土地、复垦农地、设施农业土壤等关键共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中低产土壤综合治理、退化及污染农田质量综合提升、旱地综合治理和农田系统养分高效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
(三)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领域。
1.饲料安全。优先支持畜禽水产专用饲料和饲料科学配方技术研究,加速研制并推广安全、低残留、无污染、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大力推动大型饲料加工设备及成套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强生物工程技术及饲料营养理论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2.健康养殖。加强畜禽、肥料、饲料规范、无公害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标准化建设,优先支持无害化生产关键共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及畜禽水产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和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快速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发展。
3.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畜禽粪污等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沼气新能源等新技术研究,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和农业环境化学污染物降解和修复技术,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创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