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革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体育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大力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注重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加强对商业性赛事的管理。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逐步健全城乡体育服务体系,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
4.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继续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保障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就业,到2015年建立起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服务均等的促进充分就业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制度,探索建立预防调控失业和稳定就业机制,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服务体系,形成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继续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三大体系。建立覆盖全民、区域协调、统筹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在城镇居住时间长、工作和收入稳定的外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大力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具有江门特色的“普惠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体系,逐步提高居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确保医保基金合理支出;健全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依法保障各种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低保特殊困难户补助标准。完善社会福利体系,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社会福利事业。
构建宽覆盖、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增加廉租住房房源,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积极稳妥推进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到2015年末,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15平方米以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中低收入群众收入,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物价波动相适应的联动机制。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和支付保障制度建设,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积极稳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创新和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社会管理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着力培养、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构筑更加科学合理、自由宽松的人才制度环境;进一步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高技术产业的形成,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形成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推广适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形成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社会科技支撑体系。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改革攻坚面临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勇于攻坚,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一)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改革是一项综合性配套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密切合作。各市、区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力量,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和总体方案,拟订并组织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规划和政策措施,通过协调推进改革和发展工作,督促有关改革工作的落实,检查评估改革效果,保障规划的落实和措施的实施。
(二)加强改革工作的落实和监督检查。
以“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规划为总体目标,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形成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格局。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各领域改革的监督检查;改革阶段性工作完成后,要及时组织有关方面评估实施效果。各有关部门要与市发展改革局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及时报送改革情况,反映改革进展;市发展改革局要跟踪检查改革进展情况,及时向市政府反映存在问题及落实情况。各市、区要按照《规划》对改革工作的部署,做好面上改革的综合协调工作,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