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对重点行业实行集中管理。在保证税款归属不变的前提下,根据税源行业集中度高的特点,将重点行业分别划分到相关税务分局集中管理。
三是对重点税源上收管理层级集中管理。将重点税源企业的分析、监控、评估等上收到收入核算科,充实业务骨干分小组、按行业对重点税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县(市)局主要采取分局内分模式:
根据人员少、骨干少的状况,在机关对各业务科室进行重组,成立风险管理处置和纳税评估管理两个专业小组,在税务分局将税收管理员划分为管理服务岗和纳税评估岗两类岗位,管理服务岗主要从事户籍管理、信息采集和其他一般性管理服务工作,两个小组和纳税评估岗人员在信息分析、风险排序的基础上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实行分组、分行业管理。
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在一个区域内集中度高的县(市)局,也可尝试实行外分模式,将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的分析、监控、评估等工作集中到若干税务分局集中管理。
对重点税源或大企业按照在服务中管理的理念,以防范大企业税收风险为目标,结合大企业自身经营情况,税务机关工作重心前移,拓展差异化服务空间,主动帮助企业完善税收风险内控体系,集中开展重点税源的纳税评估,建立税收风险跟踪服务回访制度,实现风险共防、税企共赢。
2、对中小税源主要实行税务分局内部分岗、分组的流程化、分行业管理,弱化管户,强化管事,通过岗位的专业化分解权力,强化制约,提高效能。一是将原来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划分到管理服务、审核调查、纳税评估等岗位,管理服务岗主要从事户籍管理、信息采集和其他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审核调查岗专门负责处理由纳税人申请发起的审批调查业务和一般性调查核实工作;纳税评估岗负责制定完善行业管理办法,采取分小组的形式按行业对税源进行管理。二是综合考虑中小企业行业聚集度、税源规模、产品品种等多种因素,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和核算特点,摸清规律,总结行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和指标参数体系,分行业进行风险分析和筛选,不断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对中小税源以风险管理处置为核心,以申报信息完整准确性审核为重点,结合中小税源行业特征在管理中服务,不断健全、维护和调试行业税收管理模型,拓展情报收集及信息交换的领域,强化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升风险处置效率、完善管理措施,促进税收遵从。
3、对个体税源主要实行社会化管理。借助政府、协护税组织的人力、信息等资源,建立税源发现、信息共享、预警提醒等机制,拓展社会化管理的内涵。进一步强化户籍管理,规范和量化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巩固批量扣税,完善委托代征、简并征期等集约化、社会化管理方式,完善定额管理办法,降低征纳成本;建立对委托代征受托单位的惩罚及退出机制,制定代征手续费支出、使用的监管办法,强力推进集体、民主、阳光定税制度。
(三)明确市、县(市)区、税务分局税源管理职责,推进风险管理的一体化。
按照风险控制、信息管税的要求,将税源管理职责分配到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
--市局的职责定位
在现行机构设置不变前提下,重新界定各部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相关职责,将各部门的职责整合到风险分析监控、风险管理处置、风险内审评价三个专业小组,推进税源风险管理的一体化。
1、风险分析监控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