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优势,重点扶持种子科研机构和种子生产企业。立足人才、科技和资源基础,重点推进种子企业的增资升级和资产重组,加快发展我市优质大豆、优质辣椒、优质小麦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作物种子产业。
2.坚持企业主体,推进产学研融合。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立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农业科研机构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合法有序向种子企业流动。充分发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3.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突破性新成果。充分发挥市农科所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内外合作,引导企业加大商业育种的投入,重点围绕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优质大豆、优质辣椒、优质小麦等作物,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新成果。
4.坚持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现代农作物种业投入新机制。加大对制种基地建设、商业化育种和种子市场、市场监管体系、科技创新平台、救灾备荒种子体系建设的投入。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其中,杂交水稻0.5万亩、优质小麦1万亩、优质大豆和优质辣椒0.5万亩;创制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材料3份以上;培育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2个以上;建立市级现代农作物新品种科技示范园区1个;培育具有农作物育种优势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培育年销售种子50吨以上的批发商10家、年销售种子10吨以上的乡镇种子零售商100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重点支持市农科所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改良与创制,现代育种方法和应用技术性研究等工作,培育一批重大突破性优良品种。
(二)加快建设种子生产基地。根据我市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科学规划和布局优势种子生产区域,建设一批由政府主导、企业掌控的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在荣县建设杂交水稻、优质小麦和优质大豆制(繁)种基地;在沿滩区建设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在富顺县建设优质辣椒种子生产基地;在荣县、贡井区、自流井区、大安区、沿滩区建设具有优势特色的蔬菜及茶苗、藕种等经济作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统筹相关农业项目和种业发展资金,着力打造交通方便、能排能灌、耕地质量好、配套设施齐全的种子生产基地。创新种子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大力推行“种子企业+种子专业合作社+制种大户”模式,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集中连片的种子生产基地,引导种子企业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连接机制。
(三)加快推进种子企业升级做大。积极鼓励我市现有种子生产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增资注册或兼并重组,力争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以上。加快引进科研、育种人才和提高技术手段,增强品种创新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和技术职能培训,强化业主技术服务能力意识,依法淘汰一批种子批发和零售商,适当提高种子行业集中度,着力整合资源,促进农资连锁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