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重点。
1.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模式养殖;夯实饲料、兽药、种畜禽生产供应基础;搞好饲养、加工区域布局,逐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养殖方式先进、加工带动有力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2.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督,加强人畜共患病联防联控。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饲料、兽药、种畜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强化质量监管和信息发布;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积极开展畜产品品牌认证。
3.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教学、推广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科技培训,推广先进技术,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转化吸收;加强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4.夯实畜牧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快畜禽良种产业化开发;加强饲养场舍、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改造;加大青粗饲料、蛋白原料等非粮食饲料的开发力度;推广高效、环保、安全饲料和兽药生产技术;推广发展食草节粮型畜禽,提高秸秆利用率;建立饲养、加工、市场、服务、监管相融汇的信息系统,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5.健全畜牧业经营组织体系。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指导区(市)、乡镇畜牧兽医管理站、合作社、畜牧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为养殖户提供服务。引导城乡和国内外生产要素投向现代畜牧业。
三、工作措施
(一)实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制定全市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划和良种推广指导目录,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保护地方特色品种,建设一批高起点、大规模的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构建畜禽品种选育、扩繁、推广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扶持建设大型畜禽良种场20家以上,对畜禽良种实施产业化开发;扶持2-3家大型畜牧企业从事地方特色畜禽良种保护与开发,培育一批效益高、潜力大、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畜禽品种,打出枣庄的畜禽品牌;规范建设10个奶牛、生猪等人工授精站,提升良种供应水平,逐步建立种畜禽生产、测定拍卖和推广利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实施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工程。加大畜禽养殖场区标准化改造力度,以规范场区布局、养殖场舍改造、信息化装备、防疫和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备为主要内容。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养殖场改造、生态养殖场扶持和优质地方种畜禽保护、秸秆青贮等,力争到2015年新建或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区)400个以上,逐步形成大中型高标准畜禽养殖场、畜牧养殖小区并存互促的养殖格局。根据“一个区(市)主抓一至两个主导产业”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滕州市1亿只肉鸡、200万头生猪,山亭区200万只肉羊,薛城区500万只长毛兔、80万头生猪,市中区1亿只肉鸭,峄城区7万头肉牛,台儿庄区5万头奶牛发展。落实畜禽养殖场区备案管理制度,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继续推广自然养猪法等生态养殖技术,争取到2015年生态养殖普及率达到50%以上。推广“干湿分离、粪污制肥;节水养殖、废水回用;沼气净化、沼液施肥;种养结合、设施配套”的循环生态养殖技术,发展循环畜牧经济。扶持建设一批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场(区),争取利用5年时间基本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加快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技术,“十二五”期间,力争认证“三品”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