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需求结构调整行动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调整需求结构的战略重点,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消费主导、内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8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8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6500亿美元,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9)扩大消费需求。发展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旅游、信息等消费业态,实现消费结构升级。推行网络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促进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远程服务等新型消费方式发展,网络购物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连锁经营额达到1.35万亿元。大力挖掘农村消费潜力,鼓励商贸连锁企业进镇进村,加快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到2012年家电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90亿元。组织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建立企业利润、政府税收与职工工资增长的平衡机制,制定分行业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建立完善低收入人群收入随经济增长、物价上涨而增长的机制。加强消费政策研究,使经济政策的重点从过多集中于生产领域逐步向生产与流通领域并重转移,形成有利于扩大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在流通领域组织实施农超对接、生产服务业创新示范、特色商业街区创新示范等有利于扩大消费的重点工程,使城乡居民消费更便捷、更安全。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督责任,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消费信用体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到2012年建成110个国家级、省级社区商业示范区,2015年达到200个。
(10)优化投资结构。大幅提高服务业投资,加大生产服务业投资力度,支持新兴服务业项目建设,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继续扩大先进制造业投资,加大新兴产业投入,促进规模化发展;引导主导产业通过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推进高端化发展;加大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加大现代农业投资和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到2012年,二产和三产投资分别达到17150亿元、14500亿元,2015年分别达到25100亿元、23000亿元,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明显提高。优化投资布局,引导科技创新投资向创新平台和载体集中,制造业投资向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集中,服务业投资向服务业集聚区集中。突出三大区域特色,加强区域间投资互动和产业合作。加大沿海区域性、功能性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各类资金投向临港产业和海洋产业。“十二五”期间,苏北地区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海地区投资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
(11)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对转型升级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大通道、大枢纽和大网络建设项目,构建全省“四纵四横”综合交通通道骨架。加快公路、铁路、内河干线航道、轨道交通及枢纽建设,推进时速200公里以上的电气化铁路建设。基本建成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加强连云港港和太仓港建设,初步形成高等级航道网,提升沿海港口集疏运能力。重点建设南京禄口和苏南硕放两个枢纽机场,构建广域航空网络。积极推进以新一轮治淮为重点的流域防洪工程,加快建设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实施南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等调水骨干工程,增强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强重点河湖水资源保护和“清水通道”工程建设,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统筹推进农村防洪除涝、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治理,推进农村水利标准化、现代化。加强能源供应和储备基地建设,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电源点建设,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加快沿海大规模风电基地建设,加大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调整能源供应结构。加强高水平信息通信网络和信息通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优化网络结构,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发展,到2015年,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整体达到国家一类地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