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思路:以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改革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形成机制。按照保基本、促节约的原则,积极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垃圾处理收费等环保收费制度。
(二)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市场运行制度,推进资源进入统一的配置平台交易。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长效机制,提升我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健全和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海域、港口岸线、无居民海岛等海洋资源使用权通过竞争机制取得,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整合全省现有产权交易机构。全面实施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发展矿业权交易市场。
(三)完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完善重点流域上下游、生态贡献区与受益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环境保护“以奖代补”制度。
六、深化农村改革
基本思路:更加注重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农业,更加注重借鉴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更加注重引入商业运作拓展农业,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改革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序流转。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全国首位,到2015年60%的区域达到生态建设示范区要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研究探索“一控、三严、三放”的林木采伐管理体制,深化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平台和林业融资服务平台,促进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序流转。完善海域使用权制度改革,规范养殖用海承包管理,推广海域使用权和渔业抵押贷款,完善支持贷款投放的配套政策。
(三)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水利多元投入机制。健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予以补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深化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水价形成机制。力争五年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利益调节机制。
(四)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完善粮食储备订单收购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机动渔船燃油价格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注重借鉴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注重引入商业运作拓展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设施化和精细化水平。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流通环境和条件。加大“造福工程”力度,大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巩固发展与粮食主产省的政府间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协作机制,支持粮食企业到省外和境外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粮源基地。加快推进储备粮库建设,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完善储备粮规范化管理,确保储备粮食数量真实、品质良好、调得动用得上。研究制定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制度,加强基层班子和组织制度建设。构建乡村公共服务基础网络平台,完善三农服务中心体系,鼓励发展农村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人才建设,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培育壮大农村公共服务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农村学校补充教师资助计划”(即特岗计划)和“大学毕业生农村学校任教代偿学费计划”。
七、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机制
基本思路: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开展国家海洋经济试点和区域合作机制为重点,构筑经济优势互补、空间结构高效合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