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扩大常规公交网络的服务面,新增和调整公交线路300条以上,到2015年全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3%以上。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
3.增加和优化常规公交运力供给。
(1)新增投放公交运力3000台。重点加强原特区外公交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新建成区公交服务的同步配套。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
(2)优化公交运力配置。在华强北、车公庙、福田中心区、科技园、火车北站、梅沙片区等重点区域,皇岗路、深南路、深惠路、宝安大道等主要通道,增加快线公交和高峰专线公交的数量和服务范围,到2015年新增约50条,缓解主要客流通道运力供给紧张的矛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
4.实施商务快巴服务计划。
创新巴士服务品种。未来5年,在主要居住区、城市核心商业区或中央商务区间开行10条以上直达商务快巴。提供舒适、快捷,能够替代小汽车的直达商务巴士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
5.加强社区公交服务。
引入支线小公交,优先发展保障性住房社区与轨道交通站点间的支线公交,2015年前基本建成服务全市主要社区的公交微循环系统。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东部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深圳市西部公共汽车有限公司
6.发展通勤班车。
鼓励有关单位开行通勤班车,允许通勤班车在高峰时段使用公交专用车道。在条件允许路段,规划设置通勤班车的临时停靠点。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交警局
7.提供无障碍公交服务。
在大型公交场站和主要公交线路车辆上设置无障碍设施或专用设备、建设公交无障碍导盲系统,逐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化水平。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市残联
8.推进跨市公交服务。
以道路网主骨架为依托,采用“三分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三分:分阶段、分区域、分层次;三结合:长线短线结合、快线慢线结合、普线专线结合),加快推进深莞惠地区城际公交发展,尽可能连通重要城镇、产业节点,与其他客运方式实现有效衔接和便捷换乘。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
(三)枢纽支撑工程。
1.加强枢纽场站支撑体系建设。
建成深圳北站、福田、前海、布吉、机场、深圳东站等六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对外客运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建成福田口岸、深圳湾口岸、南山、平湖、盐田、坪山深汕路等公交换乘枢纽。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
2.研究实施公交场站设施配建制度。
多种渠道增加场站供给,研究出台《深圳市居住商业及办公用地(建设)公交配套建设标准》,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及办公建筑、大型居住区(重点是保障性住房项目)及轨道站点周边配建公交场站同步建设,2015年前每个街道办新增2处以上公交场站。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住房建设局、各区政府及新区管委会
3.实施公交“四站”工程(站亭、站台、站牌、站架)。
(1)进一步加强公交停靠站的建设、管理、养护。2012年底前建设约1000个新一代标准公交停靠站。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各区政府及新区管委会
(2)健全公交停靠站的建管维护机制,制订公交停靠站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公交停靠站的管理数据库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实行编码管理,实现公交“四站”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针对原特区外部分区域人口密集程度相对较低、广告收益相对较低的情况,推广“社会投资”与“政府建设”相结合的公交“四站”发展模式,加快完善原特区外公交停靠服务设施,提升公交“四站”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财政委、各区政府及新区管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