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思路。坚持以建设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垃圾处理系统为宗旨,以垃圾分类为基础和突破口,遵循生活垃圾管理优先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切实解决我市当前因城市人口总数快速增加造成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而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充裕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级统筹、属地负责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重点抓好生活垃圾处理的立法规范、社会宣传、家庭分类;以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为导向,以物质回收和能量回收为核心,优先安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优先采用焚烧发电、综合处理和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优先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优先保障生活垃圾处理资金投入,确保实现垃圾处理法治化、社会化,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强化实践操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目标管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回收、焚烧处理、生物处理和填埋处置等综合处理设施建设,分年度实现“增能力、调结构、保减量、促循环”的工作目标,确保201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以2010年为基准,2015年生活垃圾日产量实现零增长。
1.增强处理能力。完善收运网络,推广密闭、环保、高效的垃圾收运系统。2012年底前,依据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需求,各区、县级市至少建立一个餐厨垃圾处理示范点,加快大型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力争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1500吨。2013年力争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达1.4万吨,基本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其中,中心城区全面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要。
2.调整处理结构。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焚烧处理,2015年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利用率达40%,其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处理和填埋比例为4∶1∶5,基本实现直接填埋之前必须先进行垃圾分类;2018年比例优化为5∶1∶4,基本满足不同种类垃圾处理的需要,2020年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3.促进垃圾源头减量。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在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过程中促进生活垃圾减量。限制包装材料过度使用,减少包装性废物产生,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促进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组织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生活垃圾进入卫生填埋场等终处理设施的量逐年减少,以2010年为基准数,2013年实现生活垃圾填埋终端减量5%左右,力争2015年实现生活垃圾填埋终端减量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