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深入推进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北部山区建设农超对接生产基地,培育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和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建设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冷链体系,发展农产品配送直销、电子商务、名优农产品会展等新型流通模式。加强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推进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运用。开设农业技术实用信息服务,提供农业通、热线电话等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向农业产业链各节点延伸。
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加强农业(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继续实施休渔禁渔制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加大各类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完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发展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利用等循环农业。
(二)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精品农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和“一村一品”建设并引导向优势区域集聚。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园艺产业和养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发展种子种苗和特种种养殖等技术密集型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会展业。
2.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完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三级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涉农主体广泛参与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发展,逐步把农业设施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3.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企业上市。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50家。完善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会展农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等农业相关产业。
4.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完善观光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推进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建设。规范农家乐经营行为、提升服务档次,制订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制度。完善用地、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农业科研基地、农业企业、“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渔业)。重点抓好滨海农业乡村游、岭南水乡特色游、千年花乡观光游、北部生态农业乡村游、农业科技观光游等精品线路和重点景区建设。
(三)整合产业资源,扩大开放合作,提高我市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
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新品种创新、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饲料和饲料原料生产等重点领域的研发,提升我市农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创新能力。加大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功能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管理科学高效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万花园等现代农业园区。优先应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建设,全部园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产业化扶持等各项政策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整区(县级市)、整镇创建示范园区工作。
3.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引进技术、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以国内高端消费需求和出口为导向发展名牌农业。启动“菜篮子”市外基地建设,发展生产在外地、研发和销售在广州的农业总部经济。进一步落实广佛肇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港澳台及东盟等地区的农业交流与合作。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