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提质发展水产种业。以国家级原良种建设为龙头,以省级良种场和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市级良种场建设为基础,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开发和引进相结合,鼓励发展以开发现有土著品种如鳜、青虾、泥鳅、黄颡、光唇鱼等为主的苗种繁育,重点扶持以珍珠蚌、南美白对虾、龟鳖、青虾为主的种业建设和新品种的引进繁育。积极鼓励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试养,加强对常规苗种生产的政策扶持。加强行业管理,全面实施“
水产种苗管理办法”,强调生态环境评价,建立健全水产种苗防疫检疫体系,促进水产种苗生产的规范、提升。到2015年,重点建设3-5家河蚌良种繁育场,争取国家级珍珠蚌良种场落户绍兴。
(四)加快发展茶叶花卉水果种业。建立健全茶叶花卉水果种苗管理体系,加强引种管理,做好良种引进的引导和种苗质量检验检疫工作。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严格按照“引种、试验、示范、推广”的步骤,引进一批适合我市条件的茶叶花卉水果新品种。以自主选育或联合选育的方式重点进行本地特色良种的选育和提纯复壮,争取选育成新的优质茶叶、春兰、木兰科花卉和中国短柄樱桃、桃形李、晚红杨梅等良种。认真落实种苗管理制度,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努力实现商品种苗本地自繁自育,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通过本土收集、人工驯化等方式,增加茶叶、花卉、水果品种数量,加快野生花卉品种,特别是加强兰花品种的驯化和选育。在绍兴县建立中国兰花、嵊州市建立木兰种质资源库,并申请中国春兰原产地保护。
第五章 配套体系建设
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一、建设目标
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队伍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追溯体系、信息系统,实现检测到位安全农产品可准出,监管到位问题农产品可追溯,网络服务到位检测信息可共享,着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重点内容
(一)建设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力量,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标准的服务和指导能力。扶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企业普遍建立自属基地和订单基地,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标准应用模式,带动农户共同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推广“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管理与使用服务,统一农产品采收与出售服务,统一产地准出标准、产品标识及质量安全追溯码信息”的管理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建设检验检测体系。按照定功能、明重点、定配置、促整合、图共享的要求,建设市、县、乡镇和基地(市场)四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市级质检机构重点突出产地环境、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渔药残留定量检测能力建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和风险分析能力,发挥对县级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的指导作用;县级质检机构重点突出农药残留定量及农药、兽药、渔药定性检测能力建设,实现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积极开展对辖区内农产品的安全筛查工作;乡镇质检室突出农药、兽药、渔药定性检测能力建设,配合县级质检机构开展基地质量安全筛查;基地(市场)自检室重点突出本基地或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工作。到2015年底前,市、县两级检测机构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全市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受控面达到60%以上。
(三)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落实交易市场农产品自检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销毁场地的设置,强化流通市场农产品自检和交易过程的出票出证、索票索证管理。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将质量安全制度、生产档案、包装标识、认证标志和索证索票有机衔接。探索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包装销售,着力转变食用农产品“裸销”形式。到2015年底,争取全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产地准出率达到80%以上,产品分级包装率或带标率达到45%以上。
(四)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依托县、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乡镇建设“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村级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进一步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制定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经费,加强考核,建立健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增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五)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绍兴市农业生产主体质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统。建立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部门检测检查情况、质量安全信用评定等相关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摸清监管对象,掌握主要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管理状况。建立绍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将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批市场自检系统进行联网,实时传输自检信息,实现实时监管和安全预警,引导消费者积极防范,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第二节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一、发展目标
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深入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统筹科技资源,优化结构,整合力量,搭建布局合理、效能统一、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教育新的平台。到2015年,在动植物新品种应用、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升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工程装备、资源的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二、建设内容
(一)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围绕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农技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在全市建立快速、高效、实用、规范、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及信息服务反应体系,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加农业技术开发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活动,逐步建立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试验和示范。加快培育民营科技机构,鼓励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全面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有知识、懂技术、善营销的开拓型人才创办或领办各类科技服务实体,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成果转让等方式,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
(三)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积极引进和培养现代农业建设所需的各类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人才的柔性引进力度。依托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的平台和载体,激励人才的成长,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农业科技实力。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优化农技人员的结识结构,全面提升农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四)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农业创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实施素质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创新与完善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培训的模式与机制,建成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培训基地或中心。引导和鼓励农技校、农广校、农村职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联合。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培训与推广功能,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参与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
第三节 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建设
一、建设目标
到2015年,新增超亿元企业10家;新年销售收入10亿元企业5家;新增上市农业企业3-5家;建成2-3个立足本市、辐射杭甬沪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成10个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25个年交易额超亿元的规模化、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跨区域产业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二、重点内容
(一)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坚持“扶大、扶强、扶优、扶特”,大力发展与特色主导产业、农村二三产业、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相结合,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使其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培育100家符合产业发展趋向,利益链接紧、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组织生产、带动农户、提高质量、促进销售”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培育壮大种养专业大户,着力培育一批年青型、知识型、科技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经营能力。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坚持国际国内市场并举,以无形市场为导向,以有形市场为依托,优化产地交易市场布局,提升重点批发市场,建设区域中心交易市场、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中心,拓展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构筑以产地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民贩销队伍为补充,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元化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强农”战略,鼓励和引导农业各类主体创建品牌,创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品牌,形成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的格局。积极举办“茶文化节、农产品大联展”等重要农业节会活动,组织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农产品(食品)推介会、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提高绍兴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坚持外向创汇、外建基地、外引资金、外引智力“四外并举”, 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体作用,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境外投资经营,带动农产品出口。着力扩大外拓基地的总量,提高外拓基地的效益和对本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