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化融合工程-建设国家级白酒文化博物馆。借助岭南文化的深厚力量,丰富和张扬佛山米酒文化内涵,建设国家级白酒文化博物馆,打造白酒文化沙龙、白酒文化论坛,提升佛山白酒品牌与白酒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同时,将佛山白酒与佛山陶瓷、饮料、饮食、旅游、包装、创意设计特别是与文化产业联系密切的特殊优势,形成以酒文化为核心内涵的一体化产业体系,打造出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中国白酒之都”,并使之成为佛山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工作任务
1、打造白酒产业特色基地,构筑区域品牌
立足西江水源和岭南传统的文化优势,构筑中国第二条白酒黄金线,加强对西江沿岸米酒企业的引导和管控。以禅城为地域核心、三大骨干企业为产业核心、一批经过兼并重组、改造提升的中、小型企业为产业卫星,围绕“振兴传统米酒”这一主题,引领和集聚全市米酒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市场化、品牌化、大众化与高端化有机结合的方向拓展,搭建能够展示佛山米酒历史、酒工艺、酒文化、酒消费特色的产业平台,推动白酒产业与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相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打造“佛山白酒”区域品牌。
向国家申请注册“豉香型白酒原产地”商标并实行原产地保护,市酒类管理部门要会同工商、质监、税务、酒协和米酒生产企业,在上级行业机构指导下,在产能、技术、质量、香型、口感、价格等方面制定准入标准,严格规定只有达到设定指标才能进入“基地”开展生产经营并享受原产地保护政策待遇;并尽快以佛山市酒类行业协会名义注册佛山白酒集体商标。
2、拓展白酒产品高端市场,实现倍级增值
针对佛山白酒缺乏高端品牌,未能开拓占领白酒产品高端市场的致命弱项,在酒类高端品牌、市场上有所作为。
(1)充分挖掘弘扬佛山曾经是华南酒类批发流转重要区域、华南最大酒类批发市场、地理位置优越和集群经济与米酒集聚化度较高的优势,以集群化思维和集群经济方式,集聚全国酒业,交汇品牌创意,为佛山白酒产业优化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元素,形成“让全国了解佛山白酒,让佛山白酒走向全国”格局,提升佛山白酒在中国白酒酒系中的地位。
(2)重力打造和扩张本地中高端豉香型米酒品牌。支持、鼓励企业学习借鉴水井坊、郎酒等打造品牌的成功经验,在巩固现有低档米酒产量“堆头”基础上,敢于和善于借助现代先进科技生物工程技术,重力开发一批豉香型中高端白酒品牌,并加大宣传造势和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地在政务、商务与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大力推荐和宣传地产酒品牌,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政务、商务消费与高档群体的消费需求,成为拉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支柱产品;同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销售区域、目标市场,积极打造和宣传特色鲜明的个性品牌,以中、高端产品的开发、销售去带动佛山传统白酒品牌的升级与扩张。
(3)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进佛山白酒从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国际性品牌发展。努力打破佛山米酒只能在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盘旋的局限,借助现代科技及现代化营销拓展北方乃至全国市场;鼓励与资助佛山白酒企业参加全国糖酒交易会和行业性会议,增进对行业信息的了解;加强佛山白酒企业与各地酒业的沟通交流,扩大佛山白酒在全国的知名度进而逐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可针对现有海外华人餐馆10万家、酒类年消费量达20万吨的巨大市场需求,借鉴日本清酒和韩国烧酒拓展国际市场的做法,拓展香港、东南亚以及其他区域市场。
3、提升白酒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活力
鼓励我市白酒企业走联合研发道路,集约资源,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技术攻关和工艺创新,力争在产品的品种、色泽、口感、质量、酿造和包装上实现新突破。可尝试借助现代科技,将佛山豉香型米酒与酱香型白酒进行融合创新,开发出新型高端白酒品种、品牌,从而探索出佛山白酒品牌创新的新模式。可按照股份制方式建立集约化产业科研机构,实行资源共投、成本共担、成果共享,合力开发技术,提高佛山白酒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白酒产业发展科研中心,助推我市白酒品牌快步提升,重点白酒企业要大胆利用企业资源管理(ERP)、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和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技术,建立国际化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并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提高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为企业“走出去”发展成为国际化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还可以选择多种方式与专业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佛山白酒科技开发中心,加强白酒及其文化的科研创新,为我市白酒产业的发展与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并努力成长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