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静态交通管理。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停车管理规定,明确停车管理范围,严格控制路内停车,规范停车管理模式,实行差别收费政策,加强停车设施维护,强化违停处罚措施,形成良好停车秩序。
9、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建成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建立智能化绿色交通管理体系,完成交通信号智能控制系统二期工程,提升交通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责任部门: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管局牵头,市城管局、市城建集团、市地铁指挥部配合)
(三)绿色环保工程
全面实施蓝天、清水、生态南京建设,引领城市生态环境向纵深发展,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和最先进的环境准入标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关停搬迁污染企业,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为市民提供洁净、舒适的生态环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以上,灰霾天数明显下降;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 90%以上;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30万吨/日,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基本覆盖全市建成区,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 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平方米以上;到2013年建成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1、空气和噪声污染治理。推进绿色施工,强化扬尘监管,采取综合扬尘污染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各类扬尘;扩大限行区域,全面淘汰黄标车等高污染车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建立城市清洁空气通道;改革渣土运输和处置方式,根治渣土抛洒等现象;强力推进预拌混凝土行业治理升级,按规范标准实现绿色生产;加强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噪声整治,严格控制工业噪声,开展“宁静社区”示范建设。
2、污染企业关停并转。深入开展“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工作,基本完成钢铁、建材、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实现削减存量污染物和控制增量污染物的双重目标,通过关停污染企业,腾出被占有环境资源和容量;制定“退二进三”分步实施计划和配套政策,基本完成绕城公路以内主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任务,凡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一律退出主城区。
3、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和污水进厂浓度,形成独立的雨水、污水收纳系统,敷设250公里污水主次干管,完成170平方公里流域(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4、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截污清淤、引水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完成内秦淮河北段等22条黑臭河道综合治理;加强湖泊生态治理工程,确保主要湖泊水质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以内。
5、滨江风光带建设。结合滨江公园、滨江绿化带建设,布置市民广场等开敞空间,形成以文化、商业、休闲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力地带,体现南京滨江特色。完成滨江风光带南岸长江二桥至三桥段、滨江风光带北岸长江大桥至三桥段建设工程。 6、公园建设。完成聚宝山、宁南等一批郊野公园建设;实施清凉山-石头城公园整合;初步建成麒麟公园;提升城市公园景观品质,分期分批进行城市公园提档改造,规范公园内公共信息标识,完善人性化服务设施。
7、市政干道整治。以城市道路为载体,同步实施园林绿化、市容市貌、交通设施“四位一体”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完成22线28条道路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做到市容市貌整洁、市政设施完善、绿化提档升级、交通畅达有序。
8、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江南、江北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江南生态垃圾填埋场、厨余(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建设;重视危险废物处置,完成江北、威立雅危险废物处理处置项目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