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市长质量奖”为标杆,打造 “大质量”工作格局。以“市长质量奖”、“质量金奖”等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为中心,把质量工作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手段广泛应用于包括生产加工、工程建设、服务经营、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社会经济各领域,形成“大质量”工作格局。通过挖掘、培育和推荐,浦东新区三年内平均每年有 1 家以上企业获得上海市质量金奖,力争三年内在现有 1 家的基础上再有 1 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奖”。加大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广力度,在管理中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各行业企业数量有显著增长。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增加区域整体质量竞争力。全面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和上海市政府的部市合作备忘录精神,探索建立品牌推荐新模式,加大对争创中国(上海)名牌、著名(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出口免验产品等品牌的培育、推荐和鼓励工作,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使浦东新区的中国(上海)名牌、著名(驰名)商标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增长15%以上,区域品牌效应和整体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新增一批品牌商场、市场,规范、提高商业服务质量。
3、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促进各行业质量水平提升。加快推进“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改革创新区”的建设,优化和创新浦东口岸工作模式。实施以质量信用、产品质量风险分级为基础的分类管理,依法惩治质量失信行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近20类生活用品生产企业95%以上建立企业质量档案,逐步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信用数据库,对诚信度高的进出口企业优先推荐实施检验检疫便利措施,进一步促进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推动工程建设真正落实“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对发现的工程质量安全隐患以及发生质量事故的工程,依法及时督促整改并严肃查处,力争区域内不发生工程建设重特大设备及质量安全事故。
4、加强质量宣传教育,打造高素质质量人才队伍。通过多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普及质量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实现浦东质量法制宣传由普及型向深入型转变,培育一个人人懂质量、讲质量、重视质量的人文环境。深入推进“二千一百工程”,打造一支适应浦东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质量人才队伍。开展以培养质量工程师、标准化工程师、体系认证审核员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实施不同层次的质量教育与培训,资助一批企业职工通过培训考取质量工程师、标准化工程师证书。把质量教育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职工培训有机结合,形成质量教育网络,提高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次的新区质量工作者素质。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