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和医疗水平提升工程及职业精神建设和满意度提升工程的通知

  2.完善中医药和专科医疗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民营医院。指导市中医院建设成为国家级中医名院,指导宝安区中医院创建“三甲”中医院以及其它区级中医院创建“二甲”中医院。创建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发挥名老中医作用,做好中医师承工作,培养100名优秀年轻中医人才。加强中医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加强各级各类医院的中医专科建设。二是完善专科医院和医疗专科布局。鼓励现有医疗机构发展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创伤外科,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引导社会资本优先兴办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等专科医院。加快现有专科医院的改扩建工程,以及康复、儿童、精神等新建专科医院建设工程。
  3.大力发展特色专科和健康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专科。各医疗机构要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专科,通过特色专科的品牌效应,逐步形成与全国同类卫生机构的比较优势,提升本院的行业地位和社会知名度。二是助推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制定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规划,促进现代医疗服务业与休闲旅游业相结合。支持公立医院深化院企、院校合作。引导民营医院建设高端临床体检中心,举办中医馆、养生保健俱乐部等健康服务机构,以及发展整形医学、康复医学、医学美容等现代医疗服务业,形成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4.完善科学就医体系。
  一是促进卫生资源高效配置。逐步将全市公立医院纳入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推进医疗机构联网运营,健全全科医学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医疗中心实施专科门诊与普通门诊分离。二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完善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转诊和分片转诊机制,形成比较完善的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模式。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普及使用预约诊疗系统,完善分时段预约诊疗制度,优化医疗机构门急诊服务环境和流程。通过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追踪调查患者在医疗机构的就诊流程满意度,促进各医疗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三)完善行业监管体系,以规范标准为标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1.完善行业质量控制体系。
  一是建立深圳医疗服务行业认证标准和组织。按照全行业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体系,建立兼容国家医院等级评审制度和国际医院评审标准,具有深圳特色的医疗服务行业认证系统。成立深圳市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中心,制定标准化、信息化评审评价流程,实施常态化的质量认证和监督制度,引导各级医院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二是完善医疗质量基础管理制度。督促各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行业核心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专项巡查活动,建立医疗风险识别和管理体系,定期组织进行成因分析并通报分析结果,确保医疗安全隐患和质量缺陷得到及时整改。指导各医疗机构重新整合和完善现有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建立科学、严谨、标准化的联合质控制度。
  2.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
  一是推动医疗服务技术和管理的标准化。督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基本医疗服务规范,加大实施临床路径力度,逐步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组织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和认定,实施医学检验、医学功能检查和医学影像检查认证制度,促进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二是以卫生信息化推动行业标准化管理。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卫生信息化二期建设工程,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字化医院,进一步提高全市卫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推广使用“数字化医院集成系统”、“居民健康卡集成系统”。各二、三级公立医院要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完善门诊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诊疗服务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三是推动医院实施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有效推进精细化管理,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改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节约医疗开支和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高效运行和持续发展。
  3.完善公立医院目标责任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制度。制定公立医院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控制标准,督促其实施全成本核算制度,科学合理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二是加强医疗费用管控。加强对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的监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推进医疗服务支付制度改革,实施“定额、包干、预付”付费制度;到2016年,将公立医院的门诊平均费用和住院平均费用继续控制在全省医院平均水平左右。三是完善公立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对公立医院的运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医院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参考依据,与基本医疗服务财政补助经费和受委托经营权挂钩。四是建立公立医院多元化监管制度。完善卫生行业监管机制、职代会民主监督机制、社会公众外部监督机制,保障公立医院在运行管理中体现政府、社会和医务人员三方的意志。五是推进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完善医患沟通和患者投诉处置机制,完善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加大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力度,妥善处理医疗机构突发事件。六是加快培育医疗服务行业组织。规范医学会、医师协会等行业协会运作,培育民营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自律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4.完善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监管制度。
  一是按“员额管理”的要求对公立医院人员实行总量控制。逐步在公立医院推行授薪人员员额管理制度,通过人员编制制度的改革,进一步落实医院选人、用人的自主权;监督和指导公立医院合理使用员额,优先保障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优先用于配置各学科骨干。二是完善财政投入与绩效挂钩的评估机制。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医疗机构按照政府指导价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安排财政补助,发挥“病人选医院”作用,激励各医疗机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强对大型设备配置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定控制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定期对各医疗机构配置使用的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率、阳性率进行检查评估,并按照检查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四是促进医疗机构按经营性质开展经营活动。严格督促各医疗机构落实卫生部关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及登记管理办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