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西安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建设,逐步完善了颇具特色的市、区(县)两级投融资平台体系,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的相关政策,西安积极推动政府融资平台转型,促进项目提升,采取了加大资本金注入、提高资产质量和增加现金流等一系列措施,使政府融资平台规范运营能力和持续融资能力有所增强。
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壮大。西安市商业银行完成财务重组和战略引资,更名为西安银行,并开设第一家跨区域分支机构,经营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在全国同档次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显著提升。西安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加快战略重组和向全国性信托公司转型的步伐,并更名为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跃升至全国前十名。高陵阳光村镇银行获批设立,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10年末全市小额贷款公司1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50余家、风险投资公司近50家,地方金融机构门类不断完善、业绩大幅提升、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服务中小企业、“三农”和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金融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西安重点推动西安金融商务区、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中心城区金融商贸聚集区等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了金融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西安金融商务区已吸引一批金融机构签约入驻,初步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高新金融创新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大力开展科技保险试点等金融创新,建立并运营西北地区首家网上路演中心-中国(西安)路演中心,区域金融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支持金融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推进金融业发展的机制和制度框架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组建了西安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设立了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制定了多项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了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和银企对接机制,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西安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处于由传统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业的转型阶段,在资源总量、服务功能、制度创新等方面,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有差距,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金融业整体实力较弱,经济与金融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城乡金融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地方金融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四是上市公司数量偏少、融资规模偏小,资产证券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十二五”时期是西安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难得机遇,实现金融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期;是推动产融结合,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潜力释放期;也是地方金融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金融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攻坚期。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西安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2010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经济发展对金融要素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西安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了西安“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2010年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定位为“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新一轮投资、建设和发展的热潮正在兴起,为金融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政策支持为西安金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国家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中共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提出“支持西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陕西省也明确了建设西安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逐步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西安金融业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