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的通知
(通政办发〔2012〕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通市“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南通市“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
序 言
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南通在全省江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推进阶段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阶段。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市“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对于推进我市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升我市安全生产监管水平,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南通市“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根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按照《
安全生产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10〕136号)以及国家安监总局、江苏省安监局有关编制“十二五”规划文件精神和《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
规划主要阐明了2011~2015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重大工程,是指导我市“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安全生产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安全生产工作回顾
1.主要控制指标全面下降。我市安全生产形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持续稳定好转。“十一五”期间,全市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0565起,安全生产事故稳中有降,重特大事故基本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四项控制指标全面下降。与2005年相比,我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下降了61.06%,死亡人数下降了33.67%;亿元GDP死亡率下降了66.0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下降了42.3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了52.16%;各类控制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9年实现双下降,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地级市之一,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连续22个月未发生亡人事故,烟花爆竹企业连续8年未发生亡人事故,海洋渔业连续多年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消防火灾连续10年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创历史最好水平。(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分类指标完成情况见附件1。)
2.安全发展理念初步建立。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发展列入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南通战略布局,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将亿元GDP死亡率等指标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了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从法制、体制、机制、投入、执法监督检查等方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得到加强,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综合指导、协调作用,督促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能,有效促进了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3.安监机构与队伍建设快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三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村、企业”五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网络;各级安全生产监察队伍初步形成,为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奠定了组织基础。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安监局和执法大队,129个乡镇(街道)、园区全部设立了安监站(所、分局)。市县两级安监系统落实行政事业编制232人,乡镇(街道)、园区安监站(所、分局)落实行政事业编制354人,队伍专业素质明显加强,执法监管能力显著提高,监管条件和设施得到逐步改善。
4.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工作制度建设显著增强。完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联系制度,为履行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责奠定了制度基础。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得到强化,每年将事故控制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并签订责任状。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得到规范,制定印发了《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南通市人民政府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南通市安全事故处理领导责任分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意见》、《南通市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南通市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改责任追究规定》、《南通市生产经营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行政责任追究规定》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政策措施,为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