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南通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受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基础仍比较薄弱,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安全发展的意识理念有待加强,安全生产基础总体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安全生产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认识。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尤其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重大危险源未建立起动态监控,一些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根治。
二是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够到位,安全生产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与法律法规要求差距较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责任制度不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安全生产职责不清,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仍比较突出。部分地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执法队伍与所承担的任务相比,力量仍不足。部分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弱化,存在组织不健全、监管监察手段落后等问题。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缺乏权威性,部门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未能形成合力。
三是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够健全,应急救援体系仍不完善。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政策、规定及指导意见尚不完善;信息化水平较低,尚未建立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力量仍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未得到充分推广应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装备不足;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强;县(市、区)应急救援力量相对较弱。
四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安全隐患整改任务依然艰巨。一些企业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识别危险、避险能力较低;不少企业业主和管理人员掌握的安全管理知识不足;高危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低、安全技能差,安全隐患较多和事故防范技能素质仍是薄弱环节;一般行业的安全整治尚不够深入。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贯彻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我市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突出“加快现代化、再创新辉煌”,建设“六个更加”的新南通,是解决我市安全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历史遗留的、难以解决的安全隐患的最好机遇。二是我市建设区域核心城市、加快构建经济实力较强、功能优势互补、江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群,为组织开展城市安全规划,建立城市安全综合决策机制,有效避免和化解新的城市安全风险,实现城市本质安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是“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全民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为做好“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四是国家鼓励并支持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三项建设”,为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快速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安全生产压力日益凸显。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力水平不均衡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全市化工、建筑、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等高风险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化工产品、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大批新工程项目的开工建设带来大批新的隐患增长点。二是职业危害范围扩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的职业危害风险和职业病不断出现,防治工作面临新的课题。三是城市安全风险加大。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收入的增加、文化娱乐以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人员密集场所增加,增大了公众安全事故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四是公众安全生产期望更高。随着区域核心城市建设和全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范围不断扩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对象不断增多,要求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及其保障能力与之同步快速发展。另外,社会公众对自身安全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舆论对安全生产状况日益关注,对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效能、提高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的要求更高,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更高。
二、“十二五”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