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全监管水平稳步提升。以贯彻落实国务院《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变拖规范管理、平安农机创建、监理规范化建设、农机保险推广、平安农机通等工作,全省主要农机具上牌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逐年提高,全省农机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在农机总量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的“双下降”,道路外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
--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组织实施农机“111人才工程”,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加强农机管理、科技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农机技工培训纳入了农民阳光培训工程,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和农机工程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规范了拖拉机驾驶培训。成功举办了三届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培训人数累计达到75 万人次,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到15万人次,位居全国前列。
二、“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环境分析
(二)有利条件。
--农机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的部署,我省将全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因此,随着我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机化发展的相关配套法规及扶持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将进一步增加;《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0〕159号)进一步明确了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若干政策意见,将为我省农机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农机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大宗农产品供给仍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必须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另一方面,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将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成为主旋律。随着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机化将更加注重数量与质量、动力机械和配套机械、粮食生产机械和高效设施农业机械的协调发展,在促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同时,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另外,适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减排,开发推广安全、环保型农业机械,农机化在节能、节水、节地和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农机合作组织成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有序推进,农机合作组织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作业规模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农机户将逐步向农机合作组织集中,农机服务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组织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科技的发展为农机化技术升级增添了动力。我省地处长三角,农机工业门类齐全,制造水平较高,随着国际先进农机产业的转移,将加速农机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农机科研和制造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我省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的推进,一些先进适用技术将向农业生产全面渗透,电子信息、生物、卫星遥感、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将在我省农业生产中逐步应用,对实施载体--农业机械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要求对传统的农业机械加快改造提升,推动农业机械向精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三)制约因素。
一是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需要。近几年国家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投资农机的热情,农机具保有量快速增长,但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农机科研开发、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农机维修、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的能力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农机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日渐突出。多元化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农机作业的扶持补助政策及配套措施尚不健全;二是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表现为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械多、大中型农机具少。玉米、油菜等主要作物机械化发展滞后,不少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机械还是空白。我省现有相当数量的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超期服役”,报废更新推进速度缓慢;三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苏南、苏中、苏北在农机化发展水平、农机服务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四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适应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农机装备开发和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复式作业装备技术、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物理农业装备技术等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还很大;五是农机从业者的文化技术素质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