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业科技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媒体作用,加强对农民科普宣传教育。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和科学健身知识,引导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等相关科学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活动,倡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环保的新型农村社区。加大对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重点传播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科学素质,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科普资源向农村聚集,完善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县)和全国科普示范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大力发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工程,以信息化促进农村的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统筹利用、挖掘潜力,拓展和提升农村公共设施资源的科普服务能力,改建、扩建和新建相结合,形成各类科普基础设施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继续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评选和奖补工作,不断加大奖补力度和奖补范围,扩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助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深化“双学双比”活动,引领广大妇女依靠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和鼓励各类科教机构、城乡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多元化的投入方式,开展科普惠农活动,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作出贡献。
3、分工:
由市农委、市科协、市妇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办、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安全监管局、市广电局、市文物局、市体育局、市园林绿化局、团市委、市总工会、市气象局、市社科联参加。
(三)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1、任务:
努力提升城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整体科学素质。结合首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城市,通过坚持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大批具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大军。
提高城镇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扶持、科普培训、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多元途径,培养一支首都城镇企业发展所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围绕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来京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2、措施:
加强科学教育培训。坚持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完善社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以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为主要载体,引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尤其是促进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普及,提高职工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开展技术交流和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倡导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制定劳动者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标准,将科学教育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培训教材。倡导和普及低碳经济、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激发提高科学素质的愿望,培养获取知识改变生活方式的能力。
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计划”,开展“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活动和“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影响和带动企业科技人员开展创新活动。探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式,举办“首都创新论坛”和创新理论培训系列活动,实施按专业、定方向的梯次深度培训,服务在京企业的创新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五年五万”新技师和“五年二十五万”高级工培养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各区县、各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本地区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培养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根据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首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和企业岗位用工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充分用好首都优质培训资源,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以提高城镇失业人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企业自主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实施科技助残工程,提高残疾人获取科学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和改善自我生存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