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推进金融服务,支持“三农”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不同的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抵押担保物范围,形成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产品和抵押办法。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林地所有权、水域滩涂养殖权抵押贷款。
15、建立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设立经济发展公司,各行政职能部门和社会中介组织要积极支持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优化行政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投融资服务活动社会化、市场化,按照“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要求,健全工程咨询、融资顾问、产权交易、评估、会计、审计、法律等服务体系,为投融资活动提供全面、科学、方便、可靠的服务。
16、畅通信息通道。建立完善投融资信息发布体系与投融资招标信息系统,为投资者提供了解试验区投融资信息和项目选择意向的信息通道。发展改革部门每年公布试验区产业政策和重点建设项目,各金融机构定期公布优先支持的产业和项目目录。
四、建立投融资保障机制
17、建立完善投融资考核奖励机制。出台投融资考核奖励办法,按年度投融资目标和工作方案,对全市投融资工作进行考核,对在推进企业上市、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债券发行、争取上级资金等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全社会促进投融资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8、建设完善投融资人才体系。研究制订投融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与各金融机构合作、高校联合、党校培训等方式,定期对政府机关和金融机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全市广大干部投融资理论水平。出台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办法和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投融资高端专业人才,建设一支专业理论素养高、市场运作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的投融资人才队伍。
19、建立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项目,采取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方式,科学慎重决策。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认真做好项目跟踪审计和检查,加强对项目的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建立健全项目跟踪问效和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
20、优化投融资环境。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长效机制,不断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和行政服务环境。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