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抓好2010年晚秋生产的通知
(酉阳府办发〔2010〕187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府有关部门:
今年4月份以来,罕见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给我县小春农作物收获和大春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连续遭受 “6.19”和“7.9”特大洪涝灾害,致使大春作物受灾严重,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为确保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大灾之年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农民增产增收,抓好今年的晚秋生产尤为重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在继续落实各项抗灾措施、加强大春作物田间管理和病虫防治的同时,及早抓好晚秋生产,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重头戏”和促农增收的重大举措和来抓紧抓实,切实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准备、早动手,筑牢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就做好2010年晚秋生产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理清思路,明确任务
今年,我县晚秋生产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努力增扩面积,科学合理布局,优化品种(质)结构,狠抓科技兴粮,加强技术集成,着力提高单产,确保增产增收。总体思路是:狠抓三大晚秋粮食作物,主攻秋洋芋,狠抓秋荞,突出秋红苕,开发秋杂粮,多种秋季菜。目标任务是:全县晚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0万亩(其中秋洋芋6万亩,秋荞8万亩,秋苕4万亩,其它秋杂粮2万亩), 计划实现晚秋粮食总产3.1万吨;秋菜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
二、突出重点,抓好规划
(一)主攻秋洋芋。各乡镇要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洋芋适应性广的优势,把抓好秋洋芋生产作为晚秋生产的主攻目标。确保全县秋洋芋种植面积6万亩以上,鲜薯总产6万吨(折原粮1.2万吨)以上。
(二)狠抓秋荞。各乡镇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着力提高单产。力争全县秋荞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平均亩产达142公斤以上,总产1.1万吨以上。
(三)突出秋红苕。秋红苕生产时间短、见效快、投资少、效果好,因地制宜发展秋红苕是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抗灾夺丰收的重要措施。各乡镇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保全县秋苕面积4万亩,总产0.7万吨以上。
(四)开发秋杂粮。秋大豆、秋玉米具有生产周期短、 投入少、种植方法和管理简便等优点,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粮蔬作物,既可作粮食,又可作鲜食蔬菜上市,市场看好,收益可观。生产区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因洪灾已造成绝收的田块,可以利用早熟品种,及时增种一季秋大豆或秋玉米。力争全县秋杂粮面积达到2万亩。